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观国内

警惕未妥善回应的舆论监督演变成舆情风险

 2021/01/22/ 11:25 来源:人民网

  互联网时代,传播渠道的改变使政府部门面对的舆情监督更多,风险也更多。如最近在社交媒体接连出现的一些地方大兴土木搞文旅开发项目,屡受舆论诟病。其中,有些快速回应,并着手处理问题;有些则对舆论声音欠缺敏感度,使其陷入更大的负面舆情风险。网络时代妥善回应舆论监督,避免引发舆情风险,对政府工作开展大有裨益。

  网络时代的舆论监督与舆情风险

  ◆ 不应将舆论监督与舆情风险混为一谈

  需要明确,舆论监督是我国新闻实践和社会治理实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由中国新闻界创造的和带有中国特色的词组。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看来,舆论监督“意指公众通过舆论这种意识形态,对各种权力组织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看法所产生的一种客观效果”。这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客观的、无形的监督形式。

  在前文案例中,地方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被揭露并引发舆论讨论,进而通过舆论使政府对争议事件回应与整改,体现的正是舆论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一条道路,体现了舆论监督之于社会治理的意义与价值。与舆论监督不同,舆情风险是负面的、消极的,是需要规避的、防范的。因此,舆论监督与舆情风险不该被简单混为一谈。只有当舆论中的情绪逐渐溢出,脱离对具体问题理性的批评与问责,成为一种情绪极化的意见氛围,失去交流与对话的可能,舆论监督才异化为舆情风险,才应该以风险和危机应对的思路与方法进行处置。

  ◆ 社交媒体时代,舆论监督更容易异化为舆情风险

  借用清华大学教授郭镇之的观点,在前互联网时代,与其说舆论监督,毋宁说是新闻监督或媒介监督。因为在这一时期,舆论常常是经过意见机构筛选并加以概括的公共意见,称之为媒介监督,强调以大众媒介为主体;称之为新闻监督,强调以新闻为途径或内容。总之,这一时期的舆论监督具有两种特征—— 专业机构发出,使用规范文体。

  舆论监督在社交媒体时代发生嬗变。媒介技术对普通公众的赋权间接地削弱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传统媒体不再是行使舆论监督的惟一可能主体,离散的公民凭借即时通讯软件和社交媒体平台逐渐合流,成为舆论监督的新主体。主体的改变自然会带来内容和文体的变化。舆论监督的主体从媒体机构变为普通公民,舆论监督的形式从新闻转为了社交媒体上的帖文、留言、评论及点赞。传统的新闻写作重事实、轻态度,由此完成的舆论监督相对平和;而网络问责往往情绪饱胀、意见先行。因此,以普通网民为主体,以网络文本为形式的舆情监督客观上的确更容易滑入一场舆情危机。

  新媒体背景下,应为响应网络舆论监督做出的努力

  网络时代的舆论监督虽有异化风险,但不能抹杀其正当性与必要性,为应对舆论监督的嬗变,有关部门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转变对网络舆论监督的认识理念。如前文所述,舆论监督绝非洪水猛兽,以危机应对的范式强调管控与围堵往往适得其反。有关部门应由“管制”走向“服务”,变“被动承受”为“主动接纳”,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疏导,避免因沟通不畅引发深层次矛盾。

  其次,有关部门需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公开制度。公开、透明、以平等参与为核心,应该是新型政务信息的发展方向。打破信息壁垒,无端的猜疑便难以容身,去伪存真之后,有关部门才得以更有针对性地响应舆论监督。

  最后,建设快速舆情应对和问责机制。网络让信息传播速度得到空前提高,就网络的传播情境而言,一次迟滞的舆论反馈等同于不做反馈,因此,有关部门对舆论监督的响应也亟待提速。此外,在问题明确之后,有关部门的后续问责也应果断坚决,切不可首鼠两端。

  总而言之,为避免网络舆论监督异化为舆情风险事件,有关部门需要在观念上正视网络舆论监督,在机制上建成信息公开制度,在具体操作中重视时效、当机立断。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